紫砂文化論
宜興紫砂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宜興紫砂壺以其制作精湛、造型質樸、色澤古雅而聞名于世;又以其實用功能和藝術鑒賞性而深受達官顯要、文人雅士的垂青。清代詩人汪文柏詩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詩中的“陽羨”就是紫砂壺獨樹一幟的江蘇宜興。
宜興制陶,以均陶、精陶、美彩陶、青瓷、和紫砂陶這“五朵金花”著稱于世。尤以紫砂陶最負盛名、最具特色。紫砂茶具具有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并有著可保持茶汁色、香、味不變的優良特性,因此深得茶客的青睞,成為公認的最理想的茶具。
紫砂壺集多種中國傳統藝術于一身,歷史悠久,文化豐厚并且又有著優良的實用價值。
紫砂壺展現了藝人的個性魅力。紫砂壺的個性化是其保持長盛不衰的秘密所在。由于紫砂壺成型采用的是純手工的泥片鑲接法,沒有固定程式可依,悉因藝人的感悟靈性信手拈來、自然而就,形成紫砂壺造型豐富、式樣繁多、千人千態、無一雷同的繁華景象。與此同時,歷代文人雅士對其的鐘愛和參與,又為其發展增添了文化底蘊。清代嘉慶年間的陳鴻壽(字曼生)是以文化藝術推進紫砂藝術的典型人物。他是“西泠八家”之一,書法、繪畫、篆刻俱佳,由他精心設計的十八種壺式(世稱“曼生壺”),就是文人參加紫砂壺制作的典型例子。由于文人參與到紫砂藝術的創作中,宜興紫砂在裝飾上開始注重吸收其他藝術的精華。書法、繪畫、篆刻的引入,使紫砂器開始出現“壺隨字貴,字隨壺傳,字畫壺藝相得益彰”的局面。隨著紫砂陶的興盛繁榮,它的影響日益擴大,盛名遠播海內外,它在國際上的聲譽和地位日益提高,紫砂陶成為世界陶瓷之林中令人矚目的一支奇葩。
宜興作為著名茶鄉,在茶文化活動中茶具發揮著重要作用,紫砂壺就脫穎而出了。人們在觀賞紫砂壺的同時,欣賞藝術、追求和諧、崇尚自然、廣交朋友,更為重要的是,感受到蓬勃生命力,為身心注入新鮮的活力,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宜興又是著名的陶都,在陶瓷文化中有著幾千年的積累,為紫砂陶的誕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紫砂壺中所體現的吳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特征,使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紫砂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飽含著中國傳統的文人品味。
宜興紫砂壺堪稱國之瑰寶。當傳統文化正從我們手中滑落時,紫砂壺這一文化藝術含量如此之高的器物,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古代保存下來的紫砂壺為數不多,由現代紫砂壺藝師制作的紫砂壺也同樣將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繼承了下來。在這些作品里,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又富含現代的活力。中華傳統文化及其產品在世界舞臺上也會越來越煥發出耀眼的光輝。
紫砂文化史
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泛指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地山水秀麗,景色神奇,兩宋以降,學人輩出,文風昌盛,成為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宜興地處吳中,是吳文化發源地之一。
宜興具有發達的陶瓷產業。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生產和運用已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宜興的文化淵源與河姆渡文化一脈相承。人們先后制作過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以及精美的紫砂陶。在宜興歷來就有“處處皆窯、遍地產陶”的景象,被人們稱為“中國陶都”。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又是產茶大國,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一脈,已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宜興作為著名茶鄉,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種茶史。詩人盧仝曾留下“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千古佳句。寄一腔的愁情憂思于淡淡的清茗之間,笑待人生、************,使飲茶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和社交方式延續至今。而此???,茶具作為一種重要的承載物,自然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而形成了“茶必陽羨茶、壺必紫砂壺”的美譽。吳地茶文化的發展為紫砂壺的發揚光大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紫砂器的誕生
明代嘉靖紫砂藝人龔春的出現,把中國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龔春本名“供春”,終成大家,成為宜興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師,他的作品被稱為“供春壺”。從此,宜興紫砂器生產發展迅速,百品競新,名家輩出。
紫砂器的特點
紫砂器是一種炻器,是一種介于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制品,其特點是結構致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興紫砂器胎質具有這種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顆粒狀的變化,表現出一種砂質效果。紫砂器以器形、泥色和儒雅風采取勝。
紫砂器不掛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燒成后色澤溫潤,古雅可愛,紫砂器面還具有亞光效果,既可減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現器物形態、裝飾與自身天然色澤的生動效果。在宜興紫砂器中,最受稱頌的當屬紫砂壺。
紫砂壺的特性
宜興紫砂壺,典雅精美,氣韻溫雅,歷史悠久;紫砂壺以材質獨特而聞名,它采用宜興丁蜀鎮黃龍山巖下得天獨厚含鐵粘土質粉砂巖為原料,制品里外不施釉,經高溫燒成后,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水率。泡茶不失原味,使用日久,泡出來的茶也越醇郁芳馨,壺經摩挲會生發溫潤古樸之光。紫砂壺及其文化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淀延續至今,造型千姿百態、色彩古樸典雅,表現形式獨具匠心,手工工藝精美絕倫;又有著獨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紫砂壺的優良特性概括為:可塑性好、經久耐用、壺色多變、宜茶性好。
按照宜興紫砂行業的傳統分法,紫砂壺被分為光貨、花貨和筋囊貨三大類。紫砂壺造型多樣,有清秀飄逸的、古樸敦厚的、粗獷簡樸的。它的裝飾特殊而富文化內涵,運用陶刻技藝,融詩、書、畫、印于一體,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的參與,還可采用捏塑、貼花、絞泥、金銀絲鑲嵌等技法,彰顯很高的文化品位,形成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自古以來,內涵豐富并具有協調之美的作品才是真正完美的紫砂壺。
紫砂壺的原料
紫砂壺以材質獨特而聞名,它采用宜興丁蜀鎮黃龍山巖下得天獨厚含鐵粘土質粉砂巖為原料,紫砂泥是一種罕見的礦體,內含黏土、石英、云母、赤鐵礦等比例均衡的礦物顆粒;由于原料的礦區和礦層分布不同,配方不同,以及燒制的溫度氣氛不同,可燒制成一種呈褐色、紫色、水碧、閃色、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新銅綠等幾十種顏色。舊時紫砂藝人對紫砂泥統稱“野山紅泥、青泥、底槽青等”;現代科技發達以后,細分礦源,紫砂泥的品種大致為紫泥(古稱青泥)、紅泥或稱朱泥、綠泥亦稱段泥、白泥、甲泥亦稱夾泥、嫩泥亦稱黃泥。各種泥料經高溫燒制后會呈現出暗紅、深紫紅色、紅色、灰黃色、黃色、紅中有黃色、青黃色有紫、烏黑等斑斕的色彩。
紫砂壺的成形
從紫砂泥做坯到產品燒成,要經過選料、煉泥、制坯、成型、書畫雕刻和入窯燒煉等工序,其中以成型為主要工藝過程。礦土經研磨錘煉放置一段時間后成為熟泥,熟泥方能制作坯件,經藝人制作成型,刻畫裝飾,進窯燒制成色彩多樣、造型各異的紫砂壺精品。